2006~2007年起,华为产品的客户满意度呈现下降趋势,公司总体满意度指数从05年开始逐年下降。亚太、南部非洲、欧洲等区域的表现远低于平均水平,且逐年大幅下降。以欧洲市场为代表的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逐年显著下降,问题突出表现在可服务性、资料、升级、安全性等领域。
根因分析发现,产品交付质量差除设计缺陷外,与需求描述差、需求管理差有较大关系,因为产品是按照需求开发出来的。客户的诉求首先转化为产品需求定义文档,再转化为产品交付。如果产品交付不符合需求定义文档,表明是产品设计、验证过程出了偏差;如果产品设计符合需求定义文档,但需求定义文档不符合客户的诉求,则表明是需求的理解与分析出了问题。无论是哪一类问题,最终表现都是产品不符合客户要求,问题都与需求的定义/描述,需求的跟踪管理密切相关。
需求定义的清晰、准确、完整程度,对产品开发,交付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牵引地位。提升需求质量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前提。一个设计缺陷,在测试阶段如果没有被发现,而在批量制造阶段才被发现,则带来的损失会放大10倍以上;而如果产品交付到市场上才被发现,则带来的损失会放大到100倍以上。如果一条需求定义有理解偏差或细节遗漏,则带来的损失可能远远大于设计缺陷。
进一步剖析发现,在整个需求业务链上,产品包需求的质量是主要短板。而导致产品包需求质量差的重要原因是:
产品概念定义较为简单模糊,交付要求不明确,所有需求放在一张统一的Excel表中,不同角色对其理解差异较大;
责任不清晰,由于产品包需求是从CDT到PDT的工作交界区,导致无人对其质量负责,尤其是DFX等专业领域;
无明确管理机制保障产品开发必须符合产品包需求定义,产品包需求是牵引产品开发的初始方向,却未必是最终方向;
重大需求缺乏细节,颗粒度较大的需求(重大特性类)用一两句话描述,缺乏细节要求展开,研发设计时对缺失的细节自行定义,导致客户感觉似是而非;
大量小需求无序充斥,颗粒度较小的需求(功能增强,细节优化类)大量加入产品包需求清单中,与一句话重大需求混排在一起,导致整个包需求清单内容繁杂,缺乏清晰的主线战略方向与核心价值,投资方IPMT难以审视和决策其合理性,而研发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裁剪时也难以正确取舍应该保留什么,放弃什么;
内容完备性差,很多事实上需要交付的内容如可服务等要求没有定义到包需求中,导致产品设计考虑不周。相关领域无责任人对需求负责。
基于以上情况,华为结合业内的先进经验,2011年总结提炼出新的需求模型:
需求管理模型
1、原始需求
来自公司内、外部客户的的所有需求的原始记录。原始需求细分为两类场景:销售项目需求,基于客户标书内容提取的需求;非销售项目需求:泛指拜访客户、市场交流研讨活动等,与具体的销售项目无直接关联的需求,以及各部门对其他部门提出的内部需求。
2、初始需求
原始需求经过RMT/RAT分析后,站在内外部客户/市场角度,以准确规范的语言(完整的背景、标准的格式)重新解释和描述的需求,作为版本规划的输入之一。
3、客户问题
描述客户面对的挑战与机会(客户战略与痛点),也就是该版本为客户带来的核心价值。
4、系统特性
描述该版本为支撑“客户问题(PB)”所具备的重大能力。系统特性是产品包的主要卖点(销售亮点)集合,每条特性都是满足客户特定商业价值诉求的端到端解决方案。
5、系统需求
描述为支撑“系统特性(SF)”所需要支持的具体需求,定义:系统需求(SR)是系统对外呈现的、可测试的全部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,其中功能需求是对系统提供的功能的场景化的具体要求,非功能需求是对系统的成本、全局质量属性、技术限制等非功能性方面的具体要求。
6、分配需求
根据“系统需求SR” 分配到子系统/模块的功能或非功能需求。系统需求与分配需求的差别是:前者是黑盒描述,后者是白盒描述。前者是面向整个产品的,后者是面向模块的。
联系我们
Contact 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