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公司如何建立新产品的研发技术管理体系
来源:网络 作者:佚名 关注:508次 更新时间:2023-03-22 09:17:44

华为公司如何建立新产品的研发技术管理体系

在 2007 年结束的德国汉诺威消费电子、信息及通信博览会 (CeBIT) 上,华旗资讯、深圳迈乐数码、纽曼等多家中国企业的 MP3 和 MP4 产品由于涉嫌专利侵权而被查抄,成为此次 CeBIT 最受关注的新闻之一。

据报导,中国制造的 DVD 产品,每一台的出口价格也就是 30 美元左右,但向汤姆逊、 6C 组织联盟 ( 日立、松下、 JVC 、三菱、东芝、时代华纳 ) 、 3C 组织联盟 ( 索尼、先锋、飞利浦产品 ) 支付的专利费成本就高达 15 美元以上,因为这些生产 DVD 的大多数企业缺少核心技术。

同是中国企业,华为技术有限公司,一个总部设在中国深圳的国际电信设备商, 2008 年提交了 1737 项 PCT( 专利合作条约 ) 国际专利申请,超过了第二大国际专利申请大户松下 ( 日本 ) 的 1729 项,和皇家飞利浦电子有限公司 ( 荷兰 ) 的 1551 项,华为公司名列 PCT 申请量榜首。

同是中国企业,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 ? 这要从企业技术管理体系 (MOT) 来分析。

华为技术在 1999 年引入集成产品开发 (IPD) 管理体系时,就在 IBM 咨询顾问的指导下,实施了 MOT 管理咨询,为华为公司在技术上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1.png

一、   技术管理体系简介

技术管理体系在一些书籍和文章中简称 MOT ,它是企业通过相应组织,对技术平台、技术要素、和重用技术模块 (CBB) 进行识别、规划、研发和管理,以提高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、减小市场与技术风险,达到产品快速、高质量、低成本上市为目的。

技术管理体系 (MOT) 在美、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成熟发展,例如在日本,在学习美国技术创新体系后 ( 美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技术创新管理,成立了技术与创新管理学会, IBM 等高科技公司更是创新的典范 ) ,在日本成立了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 (TIM-Japan) ,日本企业也非常热衷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,在三菱研究院 (MRI) 建立了技术管理协会。

 IBM 推行的技术管理体系,为华为公司创新管理、建立华为核心技术竞争力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。

技术管理体系在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模块,和产品管理、市场管理、供应链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,作为系统化的管理体系,它具有一些核心思想,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 1.  技术研发是一项投资行为:要从投入与产出、赢利的角度来看待技术创新。

 2.  基于市场的技术研发:技术研发要关注市场需求,是基于市场的创新,虽然有些需求是潜在的、未来的,它以市场的关注点作为创新的基础。

 3.  业务分层管理:将复杂的业务进行分层细化管理,在每个层次上都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待,面向市场需求进行研发,如解决方案层、技术平台层、技术要素层。

 4.  技术重用 (CBB) :技术模块重用是最大限度地提升研发效率,在质量提升、降低成本、缩短研发周期都大有益处。

 5.  跨部门团队技术研发:技术研发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,也是市场、采购等部门的职责,跨部门的合作才能减少沟通壁垒。

 6.  结构化的研发流程:技术研发是可管理的,是基于结构化的流程进行技术创新,企业创新不是在 “ 混沌世界 ” 的灵光乍现。

 7.  开放式创新: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不仅仅是内部的创新元素,也要通过外部网络如合作、联盟、收购、风投、创新网络等方式。

2.png

二、   华为公司技术管理体系包括的内容

华为的技术管理体系包括 5 大方面,可以用下图来说明:

微信图片_20230322092040.png

 1.  业务与产品分层:将复杂的业务领域进行分层,细化管理,每个层次均面向市场,并和一定的组织相对应,这样每个层面上都可以进行规划、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开发。

 2.  技术与平台规划:技术平台与技术要素发展是有路标的,公司要制订技术路标,为公司未来技术进步指明方向,并且要设立相应的组织保证技术规划。

 3.  研发流程与项目管理:在公司建立了结构化的技术研发流程,项目团队按照流程和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研发,技术研发不是 “ 混沌世界 ” 的产物。

 4. CBB 管理:建立 CBB 管理组织和管理流程,在不同的产品中,通过技术共享达到提高研发效率。

 5.  技术管理组织与绩效管理:   建立职能组织与跨部门的业务团队进行技术管理和研发,如成立了预研部、技术管理部和技术管理团队 (TMT) 、技术开发团队等。

3.png

三、   华为公司技术创新的组织

华为的技术创新组织包括职能部门和业务团队,职能部门如公司级的预研管理部、产品线级的预研部,技术业务团队如技术管理团队 (TMT) 、专项技术管理组 (TMG) 、技术预研团队 (TRT) 、技术开发团队 (TDT) 等。下面就华为的业务团队方面进行说明。

企业中的大部分业务活动是通过团队来完成的,技术管理体系也不例外,技术管理体系主要的业务活动包括技术规划、技术研发、公用技术模块的管理等,这些业务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组织职责相对应,如 ITMT( 公司级集成技术管理团队 ) 、 PL-TMT( 产品线级技术管理团队 ) 、 TMG( 分为综合技术管理组和专业技术管理组 ) 。

技术管理体系和产品管理体系是相互配合的,二者做好接口,保证产品规划与技术规划相互统一,不要出现矛盾,技术开发成熟后要转移到产品开发体系中。

在下图中,右半部深颜色的部分是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组织,左半部分是产品开发管理体系组织,两个体系是相互关联、相互渗透的,投资评审委员会 (IRB) 作为公司最高管理组织,协调技术管理与产品管理关系。

在华为公司中,由于公司规模大,所以技术管理分为两个级别,一是公司级别的技术管理与研发团队,如 ITMT 、 C-TDT/TRT/PRT( 公司级技术开发团队 / 技术预研团队 / 产品预研团队 ) 。另外一级是产品线级别的,如 PL-TMT/TMG 、 PL-TDT/TRT/PRT 。

微信图片_202303220920401.png

在图二中,产品管理体系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产品规划,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快速的产品开发。因为产品要快速地占领市场,所以对产品开发来说,不要遇到技术难题,技术难题要提前解决。产品开发采用的是货架原则,将一个个成熟的技术模块进行组装,研发出生产的工艺,快速地推向市场。

在技术管理体系中,就是为提前解决这些技术难题而建立的,其主要目的是研发成熟的技术模块。技术管理体系各业务团队的职责如下:

 1. ITMI/TMT 职责

 ITMT 是公司级的技术管理团队, TMT 是产品线级的技术管理团队,二者职责类似,统一描述如下:

 1)  根据公司投资评审委员会 (IRB) 制定的产品策略和方向,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和今后 2-3 年的关键技术路标规划 ;

 2)  开展技术发展趋势分析和竞争分析以及新技术的预研、规划和分析 ;

 3)  制定业务分层策略和规划,管理各业务层的异步开发 ;

 4)  管理与其它伙伴公司的重大技术合作 ;

 5)  配合 PMT 制的产品路标规划,保证技术路标规划和产品路标规划的有机结合 ;

 6)  保证技术研发成果向产品的过渡 ;

 7)  关注行业技术标准发展趋势,通过主导、参与、跟踪客户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国家标准、国际标准等活动,保证技术规划与标准的制定过程同步。

 2. TMG 职责

 1)  制定平台、技术模块、器件的路标规划、基础信息 , 并且提供给用户 PDT;

 2)  对技术和平台 TDT 、用户 PDT 提供技术支持,确保平台、技术模块、器件的共享和使用 ;

 3)  跟踪业界标准发展和知识产权,制定接口和标准。

 3. TRT/PRT/TDT 职责

这是三种研发团队,分别是技术预研团队、产品预研团队、技术开发团队,他们在项目经理带领下,完成项目任务书授予的研发目标,保证项目的成功。

4.png

四、   华为公司技术创新流程

在技术管理体系中,设置了技术规划、技术开发、技术预研和 CBB 管理流程,保证技术管理体系的运作。这些流程的关系图如下:

微信图片_202303220920402.png

技术规划流程是根据市场需求等信息对技术研发的路标进行编制,它规划了技术在未来 2-3 年的走势,研发团队根据路标指引,先于产品开发进行技术研发,以降低产品开发项目的技术风险。

预研流程是技术预研团队实施项目的依据。分为四个阶段:概念阶段、计划阶段、开发阶段、验收阶段。在流程中预设了业务决策评审点和技术评审点,业务决策是从投资的角度进行评审,技术评审是关注技术风险。业务决策评审点包括概念决策、计划决策、和验收决策。技术评审点包括需求评审、总体方案评审、概要设计评审、功能样机评审、性能样机评审。由于预研项目的技术风险比较大,因此预研流程可能有多个计划阶段,只是最后一个方案通过后,才进入开发阶段,是一个螺旋式的开发方式。


免责声明:
1.IPD百科网所有文章文档均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,版权属于原作者。
2.IPD百科网分享的所有资源仅供学习和研究之用,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。如用于商业用途,请到所有方购买版权,追究法律责任与本网站无关。
3.以任何方式登录或者进入本网站或直接、间接使用IPD网站资源我们均视为您自愿接受并完全同意本声明。
4.如有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其他利益的,请联系13212350979 我们会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。

联系我们

Contact us

联系电话:021-6199030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邮箱地址:office@ipdwiki.com
Copyright © 2022 IPD百科网 All rights reserved 沪ICP备2021008520号-5  
沪ICP备2021008520号-6